赖雨田今年52岁,是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的副庭长。他18岁时即进入法院工作,从“法律小白”逐步走上了刑事审判这条漫漫长路。几十年来,他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只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手持法槌,不偏不倚定罪量刑,依法依规惩凶除恶。
在淬炼中成长
“刚进入法院工作时,当时什么法律知识都不懂,后来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赖雨田笑着说。从不懂事的一个学生成长为一名资深的法官,离不开法院的栽培。“才刚进来,法院就组织我们进入业余法律大学学习,后来还去了四川大学读研修班,工作之后也陆陆续续参加了各种讲座、培训等,慢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赖雨田说。
“好的法官不仅要有工作能力,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强大的内心。”在后来的工作中,赖雨田悟出了这个道理。
那时他才20来岁,还是一个书记员,跟随一位老法官下乡查看案发现场。夜晚返程时,回城的道路被山洪阻断,洪水涨至半人高,因开庭传票已经发出,次日就要开庭,老法官坚持要渡河。众人手挽手蹚水试图穿过河道之时,老法官不慎被急流冲走。所幸周围人及时拉住他,有惊无险渡过河道,第二天按时开庭。这件事对赖雨田冲击极大,此后加班熬夜处理工作,他也没了怨言,咬咬牙坚持下来。
光有专业技能还不行,还要有强大的内心。“经常面对一些社会阴暗面,我们也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心情低落,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去调解压力。”这也是如今他对新进人员说得最多的,锤炼专业技能,磨炼强大内心,如此才能步步成长。
“锱铢必较”的老法官
35年的工作生涯中,赖雨田总结出了不少老法官的一大特点,那便是“锱铢必较”。
“法官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出了错还可以弥补,有的案子错判、误判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赖雨田说,每个法官都要为自己审理的案子负责,因此哪怕是小案件也要做到“锱铢必较、吹毛求疵”。
“一个案子如果某一个程序出了小差错,很可能整个案子都得重新审理。”赖雨田回忆说。他曾碰到过一个二审案件,被告人为未成年女性,侦查机关讯问她时没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一审法院审理时疏忽了这个细节,经他和合议庭成员决定,最后发回一审法院重新审理。“这在外行看来很不可思议,但这对于我们法院审理工作来说,就是大问题。”证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法、判决书如何写,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无可挑剔,才能体现法律的威严和法庭的公正。
不仅要注重法律程序,对于案件细节更要反复推敲。在刑事案件中,法官要梳理证据,认真审查其真实性,并将一个个证据串联成完整的证据链,以此来证明罪名成立与否。“遇上某一个犯罪证据不足时,我们会根据情况决定退回检察机关补充侦查,甚至可能多次反复补侦才能掌握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据认定是审判的关键,也是法官需要重点把关的环节。
“办的是案子,判的是人生。”多年来,赖雨田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我们的审判结果,直接影响了当事人的一生。因此,每一个审判结果都是经过合议庭反复讨论、认真研究以及精准量刑后形成的。”赖雨田称。一个“锱铢必较”的好法官手持的“利刃”每一刀都必须不偏不倚砍中要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坏人,也绝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
扫黑战线上的“急先锋”
自全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赖雨田办理涉黑恶案件及“保护伞”案件共计17件,其中张某某等27人涉黑案是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首例涉黑案,社会影响重大。
“和普通刑事案件不同,涉黑恶案件被告人数多、事实证据多、社会关注度极高,当时又没什么经验可借鉴……”作为该案的承办人,赖雨田压力极大,但作为具有35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官,自己义不容辞。
为依法从快、保质保量地完成该案的审判任务,尽快梳理案件事实、定罪量刑,赖雨田和办案团队一起,“白+黑”“5+2”地工作,加班加点阅卷、核实证据、查证犯罪事实,综合分析案件定性和法律适用等问题,撰写审理报告等,加班成为常态。
如今,该案一、二审均已审结,取得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社会群众高度认可。审理该案的经验做法被省法院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法院推广。赖雨田也被达州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评为“2019年度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
“我这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审好手里的案件,确保案件的质量,做到问心无愧,便很知足。过去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赖雨田在谈及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道。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一名人民法官的忠诚担当和敬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