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无小事,件件护民生,执行的本质就是让胜诉权益变成真金白银“落袋为安”。近年来,全市法院以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手段,破解执行难题、疏解企业困境为导向,坚持不断优化执行理念,积极创新执行模式,充分发挥执行职能,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促一方发展”。
一是提升政治站位,高效执行培育营商土壤。达州法院通过开展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债务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司法保障服务功能,努力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达州经济全面振兴。对标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合同”核心指标,将买卖合同案件列为重点执行案件,压缩案件节点流转期限,积极联合公安机关调查被执行人的活动记录、财产转移、车辆轨迹等线索,实施专项执行、全面查控、拘留惩戒等措施,及时兑现胜诉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5536件,执行到位5.01亿元。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规范市场秩序。全市法院成立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债务案件专项执行行动领导小组,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靠前指挥、亲自过问,对相关案件明确具体责任人。顺应市场竞争法则、畅通市场退出机制是司法处置企业资产的准基调。对严重失信主体,全市法院坚决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通过全市执行工作会议与相关协同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予以失信惩戒。对“僵尸企业”遵循“优胜劣汰”这一市场发展规律,建立异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推动经营不能的企业通过破产程序有序退出市场,推动闲置资产和落后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今年,全市法院共移送企业破产案件14件,受理14件,已办结7件。
三是畅通绿色通道,善意执行激发企业活力。为确保完成拖欠账款案件清理任务,要求全市法院建立办理拖欠账款案件“绿色通道”,专人办理,加强保障,高效执结,对案件执行流程节点实施管控和动态跟踪,整治办案拖拉、超时等问题,切实规范执行行为,全面提升执行质效。同时对拖欠账款案件进行深度调研,健全个体工商户维权救济制度。针对不同的涉企执行案件,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因案施策,审慎适用各类强制执行措施,通过运用债权转股权、加入新保证人、置换保全标的物等“活封活扣”方式缓解诚信被执行企业的发展压力,尽可能维持企业的“造血”功能,努力实现保障执行工作顺利进行又兼顾具有发展潜能的被执行企业存续经营的“双赢”。今年全市法院采取善意文明执行达390余件。
四是强化督导问责,能动执行促进产业转型。两级法院严格按照责任分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中院切实强化对基层法院的管理和督导,对专项行动置之不理、不传达不部署和弄虚作假的,对一把手进行约谈问责,确保了执行行动不走过场。要求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应当遵循“能救尽救”的原则,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债务重组、预重整、重整、和解等方式,多渠道化解债务危机,盘活经营资产。强化“执转破”联动,执行部门与民三庭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在执行案件中引入预和解、预重整机制,前置甄别研判环节,预先制定被执行企业资产处置最优解决方案,最大限度提高符合破产条件企业的债权回收率、财产清偿率。今年来,运用重整、和解手段挽救濒临破产企业4家。